近期,印度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变化。执政党印度人民党(BJP)在地方选举中遭遇部分挫折,反对党国大党及其他地区性政党则通过联盟策略逐步收复失地。经济改革与宗教民族主义政策的平衡成为争议焦点,莫迪政府一方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,另一方面因强推农业法改革引发农民持续抗议,社会分裂风险隐现。2024年大选临近,各党派围绕民生、就业和少数群体权益的博弈日趋激烈。
尽管印度GDP增速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,但高失业率(尤其是青年群体)和通胀压力仍困扰普通民众。制造业"印度制造"计划进展缓慢,而信息技术服务业受全球需求放缓影响增长乏力。与此同时,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升温,孟买、德里等大城市频繁爆发示威活动。政府虽推出免费粮食配给和住房补贴,但批评者认为这些措施难以解决结构性经济问题。
印度在"四方安全对话"(QUAD)和金砖国家合作中的活跃表现获得民族主义者支持,但反对党质疑其"选边站"策略可能损害战略自主性。与加拿大因锡克教领袖遇刺事件的外交风波,以及坚持购买俄罗斯石油的立场,引发国内关于外交优先级的辩论。军方在中印边境的持续部署则获得跨党派共识,但军费增长挤压了社会福利预算空间。
印度航天局月船3号成功登月极大提振国民信心,电子政务和数字支付普及率跃居世界前列。然而,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不足40%,数字基础设施失衡加剧城乡差距。政府力推的数字身份证(Aadhaar)和统一支付接口(UPI)虽提升行政效率,也引发数据隐私泄露的担忧,相关立法进程仍停滞不前。
宝莱坞电影审查争议、教科书历史叙事修改等事件持续发酵,反映出印度教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传统的张力。北方邦等地通过限制跨宗教婚姻的地方法案,少数群体权益保障成为国际关注议题。2023年曼尼普尔邦族群冲突更暴露联邦制下的治理难题,最高法院多次介入要求中央政府加强危机管控。
上一篇:华邦健康跨界布局医药娱乐双赛道
下一篇:司尔特复合肥价格走势与选购指南